2014年2月5日星期三

香港古蹟遊 | 遊走於粉嶺龍躍頭文物徑

龍躍頭文物徑是政府於新界設立的第二條文物徑。

位於新界粉嶺聯和墟東北面的龍躍頭,因該處有山名龍躍嶺,自古相傳,有龍跳躍其間,因而得名,俗稱龍骨頭,亦稱龍嶺。 

龍躍頭是新界五大族之一的鄧氏聚居之地,鄧族原籍江西吉水。龍躍頭鄧族與宋朝皇室淵源最深,南宋 (1127至1279年) 初年,宋室皇姬南逃,後嫁予錦田鄧氏族人鄧惟汲,其長子後人於元朝 (1279至1368年)末年遷居龍躍頭。此後開村立業,子孫繁衍,並分遷鄰近地區,數百年間,成為今日的五圍六村。

五圍即老圍、麻笏圍、永寧圍、東閣圍 (又稱嶺角圍) 及 新圍 (又稱覲龍圍);
六村即麻笏村、永寧村 (又稱大廳)、祠堂村、新屋村、小坑村及覲龍村。 

沿著龍躍頭文物徑,您可以遊走於自然與古蹟之間,在多個保存完好的鄧氏歷史古蹟中訪尋皇族的蹤跡。不少圍村至今依然保留傳統的節日習俗,展現著豐沛的本土生活文化。


粉嶺鐵路站, 龍躍頭文物徑, 周邊地圖

粉嶺龍躍頭文物徑分別位於沙頭角公路南北兩邊, 要遊走這條文物徑, 
可分別由南北兩個方向出發

本編相片和我自行提供的內容, 是按我2012.11.29日, 由南向北走的方向提供
當天下午到達時, 開始下大雨, 以致時間不足, 未能於太陽下山前走畢全程

我會於日內以由北向南的走向, 再到龍躍頭拍照, 到時再在
香港郊遊 - 再訪粉嶺龍躍頭文物徑 (會於提供後補回有關連結),
以相簿附以小量文字補充更多資料分享給大家


由南向北走 (崇謙堂到小坑村) :
在港鐵粉嶺站C出口, 搭乘54K綠色小巴, 粉嶺鐵路站--龍躍頭循環線, 在崇謙堂前下車



由北向南走 (小坑村到崇謙堂) :
在港鐵粉嶺站C出口, 搭乘56C綠色小巴, 粉嶺鐵路站--小坑村線, 在小坑村總站下車
(走畢後, 可步行沿樂東街安福街, 穿過粉嶺的工業區, 過沙頭角道, 就可以回到粉嶺

聯合墟的大量食市用善)


龍躍頭文物徑景點分佈圖

崇謙堂前下車時, 請留意看,因為你可能在新的在崇謙堂下車了...講笑!!
如你真的在啡色的新在崇謙堂下車,請順着小巴前行的方向,往前走過一座單層的舊村屋,出現在你面前的兩層高色建築物,就是崇謙堂了。


第一站:崇謙堂 / 崇謙堂村
崇謙堂為乃私人物業,不對外開放
這次沒有到崇謙堂, 相片後補

崇謙堂為香港三級歷史歷史建築物,於1927年落成, 1951年再擴建成今天的大小。
 1901年,客家路德會教徒為逃避宗教迫害,一起聚居於龍躍頭,漸成村落,後來興建了祟謙堂,成為唯一以客家話服務教徒的教堂。
村內有古房舍兩幢,名為「乾德樓」,外有矮牆,大門上刻有「乾德門」,建於1910年,較教堂建築年代為早。村後為墳場,1931年闢置,為教友最後安息的地方。崇謙堂曾用作幼稚園校舍,1983年教會另建新堂。

從崇謙堂前的車路再往前走幾步 (順着54K小巴前進方向), 有一分叉路口,
在路傍會見到粉紅色的指示牌, 留心點看, 石廬就在指示牌的後方
再往前走十幾步, 路傍有一小泥路, 路口可以見到石廬, 
從泥路走進去, 就可以近一點觀看她了


崇謙堂到石廬再到麻笏圍

第二站:石廬
石廬乃私人物業,不對外開放

石廬為華仁書院創辦人徐仁壽先生於1925年所建。為兩層高中西合璧的建築,屋前為草坪。建築物雖富有殖民地的建築特色,但屋頂卻是中國傳統的金字頂,
以木樑及板條承托,並以瓦片鋪築。
石廬的另一特色是屋內天井及房間的布局,與中國傳統的民居相似。
石廬正面矮牆有一半圓形磚牆,上面有「石廬」字樣的灰塑。


沿之前的馬路再往前走, 左手邊有些菜田, 走了百多米, 會再見到一個路口,
路口處有一大蓉樹, 樹下為麻笏村公所,
到這裡時, 不要改變方向, 請再向前走,
看到村屋和兒童遊樂場時,麻笏圍就在遊樂場的對面。

第三站:麻笏圍 原名「鬱蔥圍」
只限在圍村外觀看,圍內不對外開放

麻笏圍,在圍門的紅粉石門額上刻有「鬱蔥」二字,寓意春蔥生長茂盛之地。昔日的麻笏圍,四面築有圍牆,並建有更樓炮台。而建於1740年的麻笏圍圍門,是一道精鑄堅厚的連環鐵門,既可通風,又能防禦盜賊,目前已被列為法定古蹟。
要進入圍村,必須經過西北方的狹隘入口。 


麻笏圍

圍門的小狗

鬱蔥
沿馬路再往前走, 在分叉路口有指示牌, 在信豪苑處, 請右轉。


麻笏圍到老圍圍門

經過馬路左邊的"竹園" 和 麻笏村垃圾收集站後, 在右邊會看到神廳。

神廳
再往前走, 就可以看到兩棵大榭下的老圍圍牆背面的圍牆, 沿馬路再向前走, 繞到圍牆的正面去, 就可以看到圍門了。

背面圍牆上的狗

第三站:老圍
老圍內部不對外開放

老圍是鄧氏五圍中最早建立的圍村,四面築有厚厚的圍牆,有利防預盜賊來犯,居民進出圍村只能靠東面的窄小圍門;
圍村內有水井,若遇盜賊來襲,仍可閉門堅守而確保食水的供應;
老圍建於一座小山丘之上,圍牆正中部分建有高台,有利監察防盜。
老圍的圍牆及門樓近年進行了全面修繕,現被列為法定古蹟。
門樓上有供奉著土地的神龕及炮樓,但昔日保護村落的小型古炮已不存在。 





雨中的圍門
從老圍再向前走就, 在馬路的左邊有一個小公園, 如走倦了, 可先在這裡休休息 
天后宮和松嶺鄧公祠就在公園對面, 馬路的另一邊





天后宮和松嶺鄧公祠分別被大樹擋住了
被黑色圍欄圍著的大樹和空地, 就是鄧公祠前的空地
在馬路的加手邊, 圍欄前的位置, 有條車路繞過另一棵大樹, 
從那裡走進去, 在一片很大的空地後方正中央, 就是天后宮了


第四站:天后宮

傳說天后姓林名默,自童年起已有預測天氣的異能,在海難中救人無數,
沿海鄉民和漁民均視她為海上守護神而建廟奉祀,祈求風調雨順,漁獲豐收。
龍躍頭的天后宮,是一座典型的兩進式建築,繪有精緻的彩塑及壁畫,
極富中國的傳統建築特色。
天后宮正殿供奉天后娘娘及其侍衛千里眼和順風耳,側殿則供奉著保佑孩子健康的金花娘娘;還有繞牆而生、有70年歷史的蘭花,值得一看。 





天后宮正殿及其侍衛千里眼和順風耳


1695年和1700年鑄造的兩口古鐘

第五站:松嶺鄧公祠

松嶺鄧公祠為法定古蹟,於1570年落成。 
這裡是鄧氏家族在龍躍頭的祖祠,可以說是個皇族的遺蹟。
由於鄧氏乃南宋皇族之後裔,所以正殿內的南宋皇姬及其夫君的神位上,
有龍頭的木雕以紀皇族,屬全港罕見。 
這座香港最古老及最大的祠堂,不但是祭祀祖先、舉辦活動之地,
過去更是族中的學校和解決糾紛的地方。
目前,鄧公祠左殿供奉了對宗族有貢獻或功名顯赫的先祖;
而右殿則供奉鄉賢,居中的神位,是冒死護主的忠僕鄧師孟。 


















從松嶺鄧公祠或天后廟出來後, 轉右再前行, 在路口處與萃雲路會合 (圖中粉紅色X的位置)。  
這時, 右轉可沿車路到東閣圍。 
左轉走萃雲路,  各前走100米左右, 再右轉入文物徑之步道, 可步行到東閣圍。 

如左轉入萃雲路後, 一直各前走, 沒有再右轉入步道, 就會跳過東閣圍, 
直接走到再下個景點永寧村, 
上次我來時沒有做工課, 只按直覺走, 就把她跳過了

東閣圍到永寧村
所以從松嶺鄧公祠到東閣圍
可先在路口右轉, 沿車路走 (圖A) 或 

在路口左轉入萃雲路, 再經文物徑到東閣圍 (圖B), 
但再到下一景點時, 因為要退回萃雲路再前進, 路程就重覆了。 

提議, 可先按 圖A 走, 到東閤圍後, 再按 圖B 回到 萃雲路


圖A

在路口, 轉入萃雲路後, 再向右走, 進入一段直路。 
在手邊有一垃圾收集站, 右手邊有一列新建的村屋, 
有一家主人很好心地用盆裁建了一條分隔行人路和自家的綠色蘺芭, 
在雨後特別覺得漂亮。 

綠色蘺芭
到直路盡頭時, 馬路會突然左轉, 再前行50米左右, 有分叉路口, 請沿左邊馬路再向前走, 不要走右邊馬路上山。 
過分叉路口後, 再向前行150米, 就是馬路的盡頭, 那裡有棵很大的榕樹和一個小公園, 在公園後, 就是東閣圍了


圖B
按圖B走約100米, 有一分叉路, 從右邊各前走20多米, 就是文物徑的入口了,  在文物徑裡走200多米, 就可以看到東閣圍。

從萃雲路望向松嶺鄧公祠




在萃雲路回望祠堂的後山




分叉路口在這個位置的右手邊 (圖沒拍到)

第六站:東閣圍
(今次沒到過, 照片後補)

東閣圍建於明初,為鄧氏十三世祖鄧龍崗於 (1363-1421年) 所建,約有五百多年的歷史。
東閣圍建於加高地基上,使圍內房舍免受水浸的威脅,房舍布局主要為四排面向西北。
圍村圍牆四角均建有高樓,原本有護城河環繞。
圍村的門樓於1953年重建,
圍門對聯「吉水分流派遠 南陽綿世澤 龍山毓季安居 東閣掁家聲」。
門樓內放有四座紅粉石柱礎及兩塊方形的大麻石,相傳是同期一間廟宇的遺物。

從東閣圍經文物徑走到萃雲路, 在萃雲路處右轉, 向前走150米, 就是永寧村了。


第七站: 永寧村

永寧村位於香港新界粉嶺龍躍頭永寧圍的東南面,亦稱為「大廳」,
為龍躍頭「五圍六村」之一。永寧村原為永寧圍的分支,約有三百年歷史。
據說永寧村所在名為「紅沙嶺」,因泥土呈紅色而得名。
村內房舍主要分成三排,面向東北,前排房舍比後排稍低,以獲得更佳的風水。
村口的牆壁已有一半被重建,村口對聯「永門迎百福 寧村納千祥」。


村前原有一個漁塘,現已改建成永寧籃球場。




前排村屋

村前的籃球場


圍牆和籃球場之間的通道, 萃雲路在籃球場的另一邊繞過

村口對聯「永門迎百福 寧村納千祥」
村口的牆壁

走過永寧村後, 再沿萃雲路向北走


路邊的小廟

在沿路上, 看到很多正在興建中的新村屋(丁屋)




只走了不到50米, 就是永寧圍

第八站: 永寧圍

永寧圍相傳已有四百年的歷史。
梧桐河位於永寧圍的西面,風水甚佳。
永寧圍的門樓建於1744年,以紅粉石築砌,兩旁的對聯為「永承吉水 寧住龍山」。
因日久失修,青磚圍牆已成頹垣斷壁。
圍內建有三排朝向東北的房舍,但由於隨時代發展,圍內的傳統房舍已所餘無幾。

可惜的是, 永寧圍什麼也沒剩下來了, 只留下入一處不到幾米闊的磚牆


永寧圍的入口

入口上的提字

離開永寧圍, 沿萃雲路一直向北走, 走到沙頭角道, 這段路已經沒有老房子了, 
全都是新建的村屋, 路口處有一涼亭和龍躍頭鄉公所

從鄉公所前的燈位橫過沙頭角道, 這時我們剛剛離開了龍躍頭文物徑的南段, 向北段進發

過馬路後, 會看到龍躍頭文物徑北段的指示牌, 再向前走, 在路邊會看酊宣道園的告示牌, 這時請依指示走右手邊的行人道進入新屋村, 不要走車路, 因為遠很多


永寧圍到善述書室
按地圖的指示, 先經過村屋門牌 
2 號 (在過馬路燈位處), 再向前走, 在小停車場處, 不要向右走, 請向左邊走
再經過門牌 6, 7, 7A, 8-10, 11, 12, 13, 14 這一排村屋就對了

 在村屋前走不到100米, 有一大塊空地, 善述書室就在那裡


以下就是書室的門牌



第九站: 善述書室
善述書室為私人物業,不開放參觀

善述書室位於新屋村內,是龍躍頭鄧族祀奉祖先的家祠,
用以祀奉鄧氏十九世祖鄧雲階的靈位。
善述書室已被列為一級歷史建築,建於清道光二十年 (1840年)。
善述書室為傳統兩進式家祠,庭院兩旁設有走廊,廚房與門廳毗連,門外有禾坪。
善述書室除供奉祖先外,亦作教育族中子弟之用,曾存有古代的刀、劍、戟、弓及箭等武器,供子弟習武之用。
在第二次大戰以前,書室曾作教學用途,直到1938年才結束,戰後則改為幼稚園校舍。
現時善述書室只偶作族人宴會之用。






從善述書室門前走過後, 在書室側的村屋,
有小巷可走到書室左後方, 那裡的小徑可通到新圍
小徑處的村屋門牌為22C, 22D, 22E 和 22F
由C向F的方各走, 就可以走出這條村


TIPS: 如找不到, 可直接問人, 去新圍的路仔怎麼走



村中小徑
沿中小徑往前走, 路程不到300米, 不一會, 就能到達新圍。

善述書室到新圍
 小路傍的木屋上, 我們遇見到幾隻小猫, 跟他們玩了一會, 就變得更晚了。









在沿路的左邊會看到宣道園


第十站: 新圍

新圍建於1744年,由於正門門額刻有「覲龍」二字,故亦稱覲龍圍。
該圍村的四面圍牆以青磚築砌,四角建有更樓,以供守望,圍門入口則裝有連環鐵門。
牆外原有護城河環繞,但已被填平。
圍內房屋排列整齊,正中主巷盡頭處為神壇,但房舍多遭拆卸,改建新廈。 
該圍村門樓、圍牆及更樓分別於1988年及1993年列為法定古蹟,
並於1994至1995年全面重修。 圍門及圍牆於2013下半年再次局部關閉,進行維修。






神壇

在新圍沿車路再向北走, 過橋後不久就是小坑村
路程為450米, 橋下為梧桐河

新圍到小坑村

第十一站: 小坑村
(這次時間不足, 只到了新圍, 就回程了, 相片日內補回)

小坑村位於新圍西北面,約有二百年歷史。
小坑村的鄧氏先祖原居於老圍,後因居住環境擠迫而遷往龍堂,
據說龍堂當時只建有十間房屋。
住了三代後,因經常受賊匪滋擾,故後人遷回龍躍頭,並於現址建立小坑村。
村前的磚牆和東面村口的拱門約於1960年因風水理由而興建,以增男丁。
此外,東面村口建有福德祠,用以供奉土地。


其它: 擋煞碑石
村民常於村內環境欠佳處,豎立「泰山石敢當」石碑,用以鎮妖邪、擋煞氣。另外,村民又於交通意外頻生或經常發生事故的地方,豎立「喃嘸阿彌陀佛」石碑,藉此鎮壓鬼怪,並警惕路人及駕駛者。

回程: 在小坑村總站乘搭56C綠色小巴可回到港鐵粉嶺站


注意事項:
龍躍頭文物徑得以開放,全賴當地居民的合作和支持。參觀時請盡量減少騷擾。 
文物徑沿線古蹟並非全部對外開放


資料和地圖來源: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龍躍頭文物徑 
網上小冊子:

香港旅遊發展局 | 粉嶺龍躍頭文物徑


 (資料: 2014/02/05 圖片: 2012/11/29)

-- 完 --
2014.02.05

1 則留言:

Terriea Kwong 說...

很詳細說明及十分美麗拍攝,今天去了一趟,明天帶友再訪,謝謝分享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