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8日星期六

台灣觀光巴士遊太魯閣國家公園

                                                           連接錐麓古道的錐麓吊橋 (位置在燕子口步道入口側)
 2012台灣環島之旅 第九天 (2012-02-01)

太魯閣國家公園

背景和曆史:
太魯閣國家公園是台灣第四座成立的國家公園,前身為日治時期成立之次高太魯閣國立公園(1937-1945)。戰後為省級風景區,1986年11月12日公告計畫,1986年11月28日成立管理處。位於台灣東部,地跨花蓮縣、臺中市、南投縣三個行政區。園內有台灣第一條東西橫貫公路通過,稱為中橫公路系統。太魯閣國家公園的特色為峽谷和斷崖,崖壁峭立,景緻清幽,「太魯閣幽峽」因而名列台灣八景之一。

「太魯閣」或「大魯閣」(Taroko) 一詞原為三個太魯閣族 (原歸類為泰雅族之一支賽德克亞族) 部落名的合稱,分別為太魯閣 (德路固) 部落 (Truku)、道澤部落 (Teuda) 和 德奇塔部落(Tkdaya),後來皆認同 Truku Truwan為三個部落的共同居住地、祖居地,遂自稱為「太魯閣族人」(Seejiq Truku),其原音為德路固「Truku」,爾後在日治時期時轉為太魯閣「Taroko」,兩者皆同音。

國家公園東臨太平洋,中央山脈北段通過園區,園區最高點為海拔3,742公尺的南湖大。海拔三千公尺以上之高山寒帶地區面積約占國家公園範圍的7.2%,列名台灣百岳的山峰共27座。 一千公尺至三千公尺之溫帶山地地區約佔全區78.4%,坡度55%以上地區約占園區面積44.7%。 水系大致以中央山脈為分水嶺,東側主要屬於立霧溪集水區, 占國家公園面積的65.7%, 少部分屬於木瓜溪或三棧溪流域;西側則分屬大甲溪或濁水溪上游, 兩集水區占國家公園面積的20%。 全區南、北地勢均高, 中央地帶因位於歐亞大陸板塊和菲律賓板塊的碰撞交界以及太平洋西岸亞熱帶颱風豪雨區, 產生複雜的地質現象。 持續進行的極速造山運動, 以及立霧溪的極速下切作用, 形成奇特之高山、峽谷地形。 太魯閣狹窄呈U字型的大理岩峽谷,深度超過1,000公尺,大理岩岩層厚度達千餘公尺以上, 分布範圍廣達十餘公里。
資料來源:



因為是個人遊, 沒有車子, 我選了參加台灣觀光巴士花蓮出發到太魯閣國家公園的, 太魯閣國家欲園一日遊, 去參觀, 早上8:00前有車子到民宿來接我, 下午參觀完後, 再送回花蓮市區, 感覺非常方便,  費用是NT$988, 時間為8小時 (含: 觀光巴士車資、午餐、保險、中文車上導覽解說), 價錢算是不錯了 

最好就是單人也可參加, 因為台灣觀光巴士有好多團是須要2人才可參加的
詳細內容可參閱以下網址:

行程內容:
集合地點 →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25分鐘) → 布洛灣臺地(30分鐘) → 燕子口步道(30.分鐘) → 天祥享用午餐(60分鐘) → 慈母橋 → 經九曲洞 → 長春祠(30分鐘) → 七星潭風景區(30分鐘) → 回程 (以上景點會依管制狀況,略為變動) 

花蓮客運1126, 1133 和 1141 號可途經部份景點, 只是班次很小

花蓮客運班車時刻

以下的景點資料來自太魯閣國家公園官方網頁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太魯閣台地位在立霧溪出海口的北岸,立霧溪沖積扇三角洲的頂端,面積約三公頃,蘇花公路與中橫公路在此交會。 台地上設置了國家公園管理處, 管理處正式成立於75年11月28日,設有國家公園管理處行政中心, 遊客中心,有會議室、多媒體簡報室、餐廳、旅遊資訊館、生態展示館、泰雅文物展示館、國家公園警察隊及員工宿舍等,是國家公園經營管理的樞紐,也是遊客要了解太魯閣國家公園的第一站。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



蘇花公路太魯閣大橋與立霧溪
我們的旅遊車, 現在好像于是這間旅行社代理了
在公園管理處停留了一會, 拍了照, 蓋了公園的印章, 很快地回到旅遊巴上了。 
在管理處側邊, 可以看到立霧溪 和 蘇花公路的太魯閣大橋。 
在管理處內, 可以看到太魯閣很多相關的資料, 地方很好, 有時間可以多看一看 好....開車!!!

車子出了管理處, 進入砂卡礑隧道, 快出砂隧道時, 司機叫我們留意加手邊! 
一出隧道, 車子巳經在砂卡礑大橋上, 終於看到砂卡礑步道入口。 

砂卡礑步道 (又名神秘谷步道), 是日治末期為了發展立霧溪水力發電而建, 主要是維修砂卡礑溪谷上方水壩和抽水到電廠的大水管而建的。

穿過砂卡礑隧道不久, 車子進入了另一條很短的隧道, 西拉岸隧道,  在隧道出口併入台8線中部橫貫公路的長春隧道。 

車子出隧道後, 沿台8線一路再往前走, 立霧溪一路游走於公路的左邊, 右邊是高大的懸崖峭壁。 



小巴繼續往前走, 走過了一段門隧道, 經過了附設一條紅色行人吊橋的寧安橋, 由立霧溪的右邊轉到左邊後,  大約前行了5到6分鐘左加, 忽然間看到右邊遠處的山上有一條白色的水柱落下來, 查看資料後, 發現原來是太魯閣國家公園內三大瀑布之一的銀帶瀑布

立芹山西側的銀帶瀑布
小巴再往前開, 經過一個叫志清亭的小涼亭, 涼亭傍的立霧溪上建有擋水壩 (溪畔壩,又稱立霧壩), 把水抽到立霧發電廠去發電。 

再前行, 穿過台8線上開鑿成的穴道後不久, 會見到前方100公尺安全帽借用處的告示牌, 在那個借用處就可以拿到安全帽, 參觀燕子口時每名參觀者也要帶上預防落石之用 

過了借用處後來到一個分支路口, 往前行的台8線會進入溪畔隧道, 再向燕子口和天祥的方向前進, 而我們要到布洛灣台地, 所以車子向左轉, 駛往山上去

花蓮客運1126, 1133 和 1141 號在分支路口, 有上落客站

花蓮客運班車時刻

轉過了一輪又一輪的之未形登山路後, 在路邊的小草地看到了下邊的布洛灣遊憩區石刻

布洛灣台地前
這時我知到, 巳經到了!

布洛灣臺地

布洛灣台地是立霧溪下游的大型雙層河階, 太魯閣語的意思是「回音」, 這台地曾經是太魯閣族人聚居的部落, 現今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在此成立管理站, 
並規劃成原住民特色園區。 

布洛灣分上、下兩台地,高度相差30公尺,下台地海拔約370公尺,管理站設在這裡,提供遊客解說諮詢服務及遊憩訊息、放映多媒體節目; 左側的太魯閣族工藝展示館,展示太魯閣族人織布、籐編技藝的精美作品,展示館二樓是販賣部。 下台地可行至環流丘公園,俯瞰溪畔水壩,觀賞峽谷景致。上台地採委外方式經營,規劃為住宿及研習中心,有套房及和室通舖、會議中心及餐飲服務中心。

布洛灣台地入口停車場側的小路
布洛灣台地遊客服務中心
一下車, 就可以看到遊客服務中心就, 再進去, 就是商店和廣場, 而布洛灣山月邨, 位置在再上一屠的平台, 可以在車輛入口前, 看到一條小車路, 從那裡可以走上去, 入口有清楚的指示牌 




  



離開了布洛灣, 回到剛剛的分支路口, 小巴轉左進入台8線, 駛過溪畔隧道,  穿過2個穴道式的小通道, 1條密封式的明隧道和1條開放式的明隧道後, 來到燕子口隧道的落客位。 在裡開始, 掙用了人車分路的安排, 右邊好像是車路的地方, 就是燕子口步道的入口,  而左邊長639公尺的隧道, 則是台8線的燕子口隧道, 車輛會從這裡通過

花蓮客運1126, 1133 和 1141 號在這裡有上落客站

在步道入口側還有通往錐麓古道的錐麓吊橋
進入步道車, 大家分別帶上了安全帽

來吧, 燕子口步道!!


燕子口步道
Swallow Grotto (Yanzikou) Trail

沿著中橫公路到達燕子口,立霧溪峽谷在此變得更狹窄了,從這裡向西延伸到慈母橋,是立霧溪峽谷最膾炙人口的一段。燕子口步道從燕子口到靳珩橋,途中可欣賞太魯閣峽谷、壺穴、湧泉、印地安酋長岩等景觀。



現在所走的燕子口步道, 是燕子口隧道, 於民國96年6月1日通車後, 把原來的舊中橫路段, 改建而成, 走在其中, 可以看到以往中橫公路通過懸崖峭壁鑿的難度

燕子口的壺穴

狹窄的立霧溪峽谷, 溪水在山峽中流過



筆宜的山崖
  






印地安酋長岩
走過燕子口步後到了靳珩公園,  公園是為了紀念中橫公路開闢期間,不幸犧牲的靳珩段長所建,公園內有靳珩段長塑像、合流工程處殉職員工紀念碑、及小型商店,而商店外的觀景平台,是欣賞印地安酋長岩最佳的位置。 看完印地安酋長岩後, 我倒回到小巴上, 開往錐麓斷崖。

車子沿台8線,中橫公路,再往前駛,駛過了魯丹橋、靳珩隧道、錐麓隧道、秀富隧道,來到了錐麓斷崖。

錐麓斷崖位於燕子口和九曲洞之間,是一片垂直的大理石峭壁,寬約1200公尺,海拔高約1100公尺,是立霧溪切穿三角錐山稜線所形成的深窄直立的斷崖。 斷崖下有一段寬闊的路面,可以停車賞景,岩壁上光禿一片,只有少數岩生植物攀附在岩中。

錐麓斷崖停車位

錐麓斷崖

斷崖下的公路停車賞蝶
看完錐麓斷崖,小巴再往前走,駛過流芳橋,立霧溪又從公路的右邊,變成了左邊。

不一會,小巴又駛進了另一條隧道,九曲洞隧道,她全長1220公尺,是中橫公路最長的隧道。
司機跟我們講,隧道開通前,這段舊的中橫公路舊,曾經改成一條全長為二公里的九曲洞步道,她是太魯閣峽谷最精華的路段,步道緊倚著高山深壑,向下俯瞰則是急湍的立霧溪水,兩岸山壁緊峙,鬼斧神工與險峻的地勢令人讚嘆震懾, 但因為嚴重落石的關係, 這條步道巳經封了,.......呀....只可講...無缘。

再穿過數個單線行車的穴道後, 轉了幾個灣後, 小巴來到了慈母橋。

慈母橋

慈母橋是一座形狀美麗的紅色大橋,位於天祥以東3公里處的中橫公路上,綠水東側約一公里處,以大理石為護欄,別具特色。

立霧溪在此有幾近九十度的轉彎,而其支流荖西溪在此注入立霧溪,是兩溪的匯流口,因此這裡稱為「合流」。

民國79年 (1990年) 因颱風來襲,荖西溪山洪暴發,造成慈母橋橋墩受損。新橋於民國84年5月完工,橋長136公尺,寬9.9公尺,為斜張鋼橋,它在護欄的設計上也是採用白色大理石,橋頭橋尾各設有一對白色大石獅。



白色大石獅

慈母橋東側的橋頭建有「慈母亭」,是總統蔣中正為紀念母親王太夫人所建



別過慈母橋 小巴一直往天祥進發, 過橋後是合流露營區。 合流位於綠水步道出口處,距天祥約2.5公里,為綠水合流步道東端起點。

再往前走 就是綠水了,她位於中橫公路170.7公里處,距天祥約2公里。 在公路兩傍分別有綠水管理站和綠水地質地形展示館綠水合流步道入口處在展示館東側


天祥享用午餐

天祥位於中橫公路東段,海拔485公尺,位於台8線169.7公里處,距太魯閣19公里。 大沙溪與塔次基里溪在此匯集成立霧溪,經河水長年的堆積侵蝕,造就了多層河階地形,是太魯閣國家公園峽谷中的重要遊憩據點。

此區腹地廣闊,餐飲店、飯店、公車站、停車場、郵局等一應俱全。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在此設置管理站,提供遊客解說諮詢服務。西側的晶英飯店,為國家公園中唯一的觀光型大飯店,也儼然成為觀光據點;後側上方有天祥基督教堂,另一端靠近青年活動中心,還建有天主教堂。 

走過普渡橋,沿祥德寺步道行走,有26台尺高的白衣觀音像、七層高的天峰塔,有莊嚴的地藏菩薩像,和宏偉的大雄寶殿,可以感染清思佛理的氣息,若您想與山林對話,或蟄伏、或穿梭闊葉林帶的鳴蟲、飛鳥、舞蝶,必不會讓您敗興而歸,幸運的話,還有太魯閣大戟及太魯閣櫟兩種稀有植物來相會。

天祥青年活動中心




太魯閣國家公園天祥管理站


太魯閣晶英酒店
太魯閣晶英酒店
花蓮客運台灣好行接駁公車

天祥梅園
天祥梅園




前: 稚暉橋, 後: 普渡橋
祥德寺
祥德寺天峰塔
花蓮客運1126, 1133 和 1141 號在這裡有上落客站
花蓮客運班車時刻
花蓮客運1133號公車 (每天2班到天祥)
13:30 用過午餐後, 我們按原來的走過的路, 開始出發到長春祠

過了秀富隧道、錐麓隧道、靳珩隧道、魯丹橋、燕子口隧道後,到長春隧道口,  見到有分支路, 小巴沒有駛入長春隧道, 而是轉駛入了右手邊的小路, 舊中橫公路, 到長春橋 (鐵橋) 前的停車場停車了

長春祠

因為長春橋和春暉橋於 2013-12-03被拆除重建, 
長春祠要今年4月後才會重開, 請留意官方通告

矗立在立霧溪谷峭崖邊階的長春祠,是為紀念開闢中橫公路殉職人員所建,祠旁湧泉長年流水成散瀑,名為「長春飛瀑」,是中橫公路具特殊意義的地標。 長春祠供奉著中橫公路興建工程殉職的225位築路人靈位,唐式的建築風格依地勢嵌入山壁間,清新的泉水自山壁湧出,形成一道飛瀑,如同一幅秀麗的國畫圖像。

民國69年長春祠首次坍塌,民國76年,落石擊毀祠體及周邊建物設施,於民國85年完成重建,翌年才重新對外開放。 祠後有陡直的之字型階梯,約380階,可通往觀音洞、太魯閣樓、鐘樓。再過一吊橋可至禪光寺,俗稱為「天堂步道」。

長春祠與長春瀑布
長春橋 (舊中橫公路)
春暉橋
仙霞隧道

步道入口彌陀巖之舊長春橋平台



回望停車位置, 下邊的則是被曝漲的溪水沖毀後, 餘下來橋粱的路基
長春祠步道從中橫公路舊道長春橋頭循階而下,沿著山壁鑿出的小徑至長春祠。
長春祠
長春祠後側的溪水
太魯閣樓
參觀完長春祠後, 離開了太魯閣國家公園, 就按行程到下一個景點七星潭風景區

2012台灣環島之旅,我一共去了兩次七星潭風景區,
有關部份, 請按以下連結觀看:

花蓮七星潭風景區


其它的花蓮景點,可參考我以下資料網頁:
台灣花蓮縣的旅遊景點


2014.01.18

沒有留言: